《金刚经》告诉我们“烧香拜佛没用”
2025-07-16 来自: 山东省淏元周易文化咨询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:51
笔者是唯物主义无神论者,没有宗教信仰,不信仰任何神灵的存在,只依赖科学、理性、经验、规律、论证来解释世界,唯有对理想、价值观、科学真理的坚持,还有对道德与精神的追求。特此声明,写这篇文章,只是通过自己对于《金刚经》的解读阐述一些个人观点。
物质是世界的本原,精神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,宗教信仰中的“神”没有客观存在的依据, 自然规律(如大爆炸理论)比任何神创论更具有解释力,我曾经多次说过,“求神拜佛”属于迷信。很多人喜欢跪拜神佛求健康平安、求发财富贵,很多寺庙为了增添香火,也会炒作宣传神佛的无所不能,来迎合大众的心理,让人们去求,以此获取利益!
但是今天我要告诉朋友们一个真相,命由己造,知命方能改命,这个世界上真正能够帮助你、成就你的其实只有你自己,今天就用我眼中的佛教经典《金刚经》来说明这个事实,《金刚经》其实不是在讲“神”,而是教你如何摆脱幻想,活出清醒自在。
《金刚经》说“凡所有相皆为虚妄”,是指所有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,说明了你们拜的根本不是我,是自己内心的贪念。
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•悉达多,成为佛教创始人后被称为释迦牟尼,其实是最早的无神论者,其核心教义强调通过修行解脱苦难,并没说过烧香拜佛,能够保平安、发富贵,也从不纵容弟子们迷信,而是直接提醒“若以色见我,以应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”,他拒绝被神化,因此在《金刚经》里留有一句话,“法上映舍,何况非法”,意思是连“佛法”本身都不应执着,更何况那些虚妄不实的“非法”呢?就是让你靠自己,别靠佛与虚妄,你要的答案他也没有明确,但他会教你提问,智者回答问题从来都不是直接说出答案,《金刚经》也是这样,佛不告诉你怎么做,而是不断反问,不断指引,不断让你自悟,他不想让你依赖他,而是要你看清自己。你问他什么是世界,他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;你问他什么是智慧,他说般若波罗蜜非般若波罗蜜;这不是在故弄玄虚,而是以哲学的方式给你打开认知的大门;他不告诉你真相是什么,他要你自己看到真相本来的样子,这才是最高层的启发,听懂了也说明你已经通透了。
人内心的痛苦其实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心绪,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,心情一变整个世界都变了,《金刚经》中的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,指一切依赖条件存在的事物都虚妄不实,说的是你感受到的根本不是事物本身,而是你内心的想象,你焦虑犹豫是因为你赋予了那些事情太多意义,将其复杂化了。
《金刚经》说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,是指应当不执着于任何一处,却能生自在心。很多人做不到断舍离,是因为心住在过去;很多人活得不开心,是因为被“我该怎么样”这类幻想给束缚住。
不要生活在幻境中,不要总去在意别人的看法,不要被过往所扰,不忧未来之事,真真实实的活在当下,以智慧守护心念而不执着,超越一切表象的束缚,心灵便会安住于自在无碍之境。
不要等别人来庇佑你,因为真正的佛在你心里,是你自己,佛是觉悟者,不是救世者,并不是无所不能。真正的修行不是诵经、烧香、磕头,而是觉察、觉知、觉悟、自律、清醒。你每天诵经、烧香、磕头、拜神都没问题,但这些只是使心灵有所寄托的手段,并不是事物最终发展的结果。
你的命运取决于你的先天命理发展趋势与后天的正念、生活习惯、居住环境等方面,佛的作用就是在你心中种下一颗正念的种子,能不能发芽,能不能开花,全看你平时怎么灌溉它。如果你每天灌的是焦虑,猜忌、贪婪、嫉妒,种子再神圣也无法存活,如果你用的是觉察、自律、清醒,那它就会发芽开花,欣欣向荣。
《金刚经》说“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”。是说没有来处,也没有去处,方证悟真理,即超越空间上的移动与时间上的生灭。
《金刚经》说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”。是说过去的念头、回忆已消逝,无法抓取,若执着于悔恨或荣耀,实则是徒劳;当下瞬间即成为过去,当我们试图捕捉“现在”时,它已流逝。所谓“现在”只是概念;未来尚未到来,计划、期待只是虚幻的投射,无法被真实拥有。
时间和空间都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,犹如梦境,对过往的遗憾、眼前的得失、未来的担忧,都是虚妄的“心”在作用,放下执念便能获取自在,该吃饭时吃饭,该睡觉时睡觉…,不因杂念分散注意力,事来则应,事去则静,随缘应物,心如明镜映照万物而不留痕迹,不念过往,不惧将来,专注于当下,活在现在真实之中,便是人生清醒的生活方式!
因此佛不是思想信仰,不是法力无边,而是一种提升认知,脱离幻象的修心方法,佛不能让你人生获得圆满,而是教你如何改变心境,在缺憾中保持从容,活的通透。